ENGLISH 中文(简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快讯 > 禾川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禾川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禾川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行业销售占比的稳步扩大以及机床主机产品收入的显著提升。同时,公司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动产品与技术持续优化与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成果主要情况如下:
经营业绩稳步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647.9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24%;资产总额为215,643.84万元,较上年末增长1.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56,872.91万元,较上年末增长2.08%。
报告期内,自动化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实现收入102,452.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3%。
1.实施行业聚焦,积极开拓重点客户,优化营销组织架构,壮大营销队伍力量
报告期内,公司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重点客户突破和销售额增长为目标,持续加强构建“全国营销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办事处”的三级营销服务网络架构,积极推行“方案营销+服务营销+商务营销”多维度营销方式。公司持续完善产品布局,深入研究应用行业前沿技术,开发定制化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深度服务重点细分行业,并与行业头部用户建立合作关系。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市场影响力与优质服务口碑积极开拓市场,严格管理经销商,加大客户开拓力度,吸纳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成立行业线团队,并规划布局发掘获客渠道。同时,公司强化营销团队建设,以技术服务团队为核心,构建具备行业应用开发能力的销售队伍,并提升经销商能力,增强其竞争力。此外,公司加强海外销售体系建设,扩大海外销售团队,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组织架构方面,公司设立行业线、产品线事业部,通过专业化团队深耕行业,积累研发经验与客户反馈,优化产品在聚焦行业的适配性,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公司整体业务稳步增长。
2.优化研发环境,强化创新激励,以推动研发创新与品质保障的双提升
公司杭州研究院投入使用,优化了研发环境并升级设备性能,同时表彰技术贡献者,激发创新热情。公司倡导研发人员“走入工厂,走进市场”,实现研发与生产和市场的紧密结合,确保产品品质与解决方案的优化。推行IPD开发流程,采用先进研发手段提升产品性能,减少返工率,并通过保障性测试实现产品合理升级,确保质量稳定可靠。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5,172.96万元,同比增长44.77%,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3.59%。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586人,占员工总数的30.63%。公司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和较大规模的研发队伍,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为产品升级和业务领域稳步拓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力地配合了公司发展战略。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研项目44个,公司累计获得专利和软著共378项,本年新增67项。
报告期内,禾川科技推出了全新一代的Y7S系列伺服、M系列控制、HSE-SF系列光电传感器等产品;进一步优化了自主研发的编程平台。
3.强化人才体系建设,优化组织管理与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发展
公司实行“招才引智”计划,强化人才体系建设。目标是启用高端人才,增加专家型、领军型的人才,向年轻化、技术化、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公司通过加强HR团队人力投入、加快HRBP的建设,强化引人、留人、育人、用人的人才体系,实施“安居乐业”工程,建立科研飞地;推行“蓄水池”计划,组织禾川自动化工作站-“游龙项目”技术培训课堂,成立川禾学院;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实行“合伙人”制度,打通人才提升及淘汰的通道。公司优化了干部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公司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职员工1,913人,新增员工124人,占员工总数6.48%,新增研发人员93人,占研发总人数15.87%。
4.完善内部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公司推行事业部运营模式,培养人才梯队,提升员工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打造高效团队,强化考核监督,形成事事闭环。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依照《公司法》《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及《公司章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信息披露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不断完善公司的内控流程体系,通过内部培训以及企业价值观建设,进一步优化各项制度流程,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为公司业务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5.实施数字化赋能,加速国际化战略
公司继续深度聚焦通用自动化主业,积极拓宽链条业务板块,实施数字化、国际化战略。强化数字化管理,促进效率提升;优化数字化生产,加速降本增效;拓展数字化业务,拓宽业务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海外业务已拓展至德国、波兰、西班牙、土耳其、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为更好地发展海外业务,公司筹建了新加坡子公司,并召开了全球经销商大会,加快海外销售渠道建设。
公司全面升级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加大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力度,丰富并优化产品线布局,扩大核心产品产能,完善营销服务网络以提升品牌形象,同时优化管理体系并推进信息化升级,整体提升管理效率。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禾川科技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公司自设立起即以成为最具价值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方案提供商为使命,秉承“创新、诚信、服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技术及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国产产业链自主整合、优质终端客户自主开拓,力争成为一家在技术和产品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禾川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等,覆盖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传感层,并在近年沿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涉足上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和下游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其中,伺服系统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定位精度、速度控制、额定转矩等核心性能指标上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品牌厂商中保持优势地位,2022年公司通用伺服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4%,国产品牌中位列第二。
公司近年还加大了在工控芯片领域的布局,自主研发设计的驱动控制一体化SIP芯片集成了主控MCU、存储、运动控制算法和工业实时以太网IP,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禾川科技秉承“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规格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理念,全方位研究核心技术,不断完善各类产品,以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还是国内工业自动化厂商中较早实现编码器自主研发生产的企业,独立研发的高速高精度磁编码器项目为“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
禾川科技是一家具有深度制造能力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建有自主化压铸、CNC精密加工、电子贴装、自动组装的深度制造产线,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及压铸件生产、到零部件组装的垂直产业链,保证生产弹性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柔性化生产各类非标产品,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及供货的及时性。公司还在现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运用ERP、MEMS系统,将生产工艺与自动化设备有效融合,可以达到各产线信息可共享、最佳产能可规划、生产流程可追溯,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自动化与数字化的融合。
禾川科技将行业前沿技术、对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融入到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中,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3C电子、光伏、锂电池、包装、纺织、物流、机器人、木工、激光等行业,并覆盖了工业富联(601138)、宁德时代(300750)、顺丰控股(002352)、三通一达、隆基股份、捷佳伟创(300724)、先导智能(300450)、蓝思科技(300433)、埃夫特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禾川科技凭借创始人及核心技术团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多年积累及对相关技术产业化运用的深刻理解,一方面致力于为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提供稳定可靠、性价比高的相关产品,另一方面注重产品和技术积累,通过渐进研发逐步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并通过深度制造能力、精细化管理带来的高性价比优势和重点客户的服务经验,实现了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驱动+执行传感+机电一体化”的覆盖,成功在部分中高端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领域内与外资品牌开展竞争,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未来,公司将加大工控芯片、机电层、数字化工厂的布局,力争为客户提供由核心部件、机器自动化到数字化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
2、主要产品
公司力争为客户提供由核心部件、机器自动化到数字化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矩阵已经实现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驱动+执行传感+机电一体化”的覆盖,并在近年沿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涉足上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和下游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公司成功在部分中高端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领域内与外资品牌开展竞争,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公司工控核心部件产品具体如下:
(1)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是使物体的位置、速度、状态等输出量,随着输入量的任意变化而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的关键零部件,是实现精准定位、精准运动的必要途径。伺服系统主要由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编码器组成,编码器通常嵌入于伺服电机。
(2)PLC
控制器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装置,其主要采用可编程存储器储存指令,执行诸如逻辑、顺序、计时、计数与计算等功能,并通过模拟或数字I/O组件,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的装置,是机器设备逻辑控制和实时数据处理的中心。
(3)其他产品
近年来,公司在原有伺服系统和PLC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总线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充产品类别。
(二)主要经营模式
禾川科技是一家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等。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各类产品的销售。
在研发方面,公司根据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配置,形成了“共享基础平台+业务产品中心”的研发架构,研发中心下设4个技术中心(包括产品研发中心、基础技术研究中心、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工程中心)和2个支持平台(包括研发资源支持平台、业务管理支持平台),既能提高产品开发效率、缩短产品面市周期,又能提高业务部门的专业性,使其能够在各自的垂直领域持续不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在采购方面,公司根据原材料到货周期和市场需求情况分别确定生产计划周期和预估生产计划并确定物料需求清单,并制定相应采购计划。为满足日益扩展的经营规模,公司开展产业链建设,将供应商纳入整体供应体系,通过预测、采购订单、JIT等多种方式与供应商开展同步计划管理,打造精益供应链。
在生产方面,公司采取“订单+安全库存”模式,对标准产品备适量安全库存数,对定制产品按订单生产,并充分兼顾生产计划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公司的柔性生产线工序能快速切换成不同产品的生产要求,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计划,调整周期可精确至天。因此能利用有限的生产设施完成多种类、多型号产品的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在销售方面,公司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工业自动化产品以及专业化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还不断加强对销售团队的建设,深化营销网络布局,在全国部分主要城市设有办事处,并配备区域业务及技术服务工程师等常驻人员,开拓市场的同时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C40仪器仪表制造业”中的“C4011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C40仪器仪表制造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属于科创板重点推荐的“高端装备领域”。
1.1行业发展阶段
公司所处行业为工业自动化行业,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工业自动化技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迅速,HMI、PLC、伺服系统、变频器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生产设备,尤其在我国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出口的大幅增长,应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需求,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促进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都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加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迫在眉睫。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将发展智能制造列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向,而培养一批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工业自动化国产品牌厂商是我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
信息来源:《中国制造2025》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渐升级,传统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外迁至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包括数控机床、精密机械、锂电设备、3C电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成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有了很大发展。根据工控网的数据,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253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传感系统、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市场份额最大,分别占比23.6%、21.6%、20%。
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在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西门子、松下、安川电机、三菱电机等国际知名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稳定的产品品质,掌握了国内大部分PLC、伺服系统等产品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内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国产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在产品适应性、技术服务、性价比等方面逐步显现出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国内具有自主研发优势的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并凭借快速响应、成本、服务等本土化优势不断缩小与国际著名品牌在产品性能、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国内企业的整体市场份额不断稳步增长。总体来看,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将日渐明显、替代速度将不断加快。
1.2行业基本特点
工业自动化行业包含的产品种类众多,分别有驱动类、控制类、运动控制类、反馈类、执行机构等多种类别,上游主要为晶体管及IGBT模块、电容、结构件、钣金件、处理器及存储器、PCB、磁性器件、低压电器、连接器、光电、风机、传感器、电阻、编码器、开关等基础材料,市场供应充足。除少数高端半导体器件外,其他主要配件国产化程度非常高,数量相对较多,配套能力较强,可供选择范围广泛,本行业对其议价能力较强。上游行业的技术进步、价格降低可促进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品升级及降低生产成本。
工业自动化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同领域之间的产品差异显著,同一领域不同客户对同类工业自动化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需要根据客户的工艺及技术要求的变化,不断地更新产品设计,产品种类繁多,工艺复杂、专业性强。因此,针对通用化、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一般采用备货式生产,并以经销销售为主;而针对定制化、非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则主要采用订单式生产,经销+直销并行的销售模式。
1.3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变频器、伺服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由于集成度高,不同元器件之间间隔距离近,需要承受电压和电流以及外界恶劣的运行环境,因此产品设计和工艺实现需要考虑绝缘、耐压、散热、抗干扰、电磁兼容性等诸多因素,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知识,大批量生产出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产品,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对生产工艺、元器件特性和制造水平进行持续提升。新进入者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经过长期使用和严苛环境检验,才能逐步被用户认可,市场进入门槛较高。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伺服系统及PLC等核心产品的性能在国产类似产品中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行业内为数不多能与国际品牌展开直接竞争的国内厂商。在具体产品表现上,公司的伺服系统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转矩精度、速度波动率、速度环带宽、控制周期等性能参数方面整体上已接近国外主流品牌同类可比产品水准,并可以配合多种总线控制,拥有自调整、模型跟踪、制振等功能,大幅提高产品易用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抗扰动并保持运行稳定;公司的PLC在指令速度、控制周期、控制规模等参数上已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且内置高速输入计数和高速输出定位,支持多种总线控制类型且安全保护性能极佳。此外,公司还自主设计研发了工控芯片,其集成了主控MCU、运动控制算法、存储、工业实时以太网的技术总线,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
在市场份额上,伺服系统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凭借着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并依托精细化管理下的成本优势、相比于国际品牌的高性价比和更为贴身及时的本土化服务,打破了外资品牌在中高端伺服系统市场的垄断格局,成功实现了在3C电子、机器人等部分领域内与外资品牌的竞争。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2022年我国伺服市场中,国产品牌占据约49.8%份额,日韩品牌占据约30.3%的市场份额,欧美品牌占据约19.9%份额;其中,汇川、西门子、松下分别以22.4%、10.4%、7.8%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三,公司在国内通用伺服市场的整体占有率约为3.4%,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二。
2022年中国通用伺服供应商格局对比
从2015年开始,公司逐渐由单一的产品供应商,过渡到核心部件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重点提高研发和生产的效率与能力,大力挖掘市场深度,在下游的3C电子、锂电池、物流、工业机器人等多个行业替代外资品牌形成了定制化解决方案,并覆盖了工业富联、宁德时代、顺丰控股、三通一达、隆基股份、捷佳伟创、先导智能、蓝思科技、埃夫特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水平及特点与制造业的需求紧密相关,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转变上。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智能制造设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而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组成,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
公司所属的工业自动化行业,以及公司核心产品伺服系统和PLC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1)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的引入将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变,而大数据、人工智能、5G、视觉识别等技术的引入融合将深刻改变自动化行业及其服务的企业,成为增长新引擎。如未来新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相融合,将使得工厂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新技术的根基是制造业的数字化,高度数字化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制造业企业将改变资源分配、生产加工、物料处理及人力管理等方面的业务逻辑,未来,高度自动化的端到端一体化生产,将为企业带来更大回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则将实现制造业的深度智能化,未来的工厂将利用人工智能支持自动化流程和机械,通过智能决策应对不熟悉或者预期之外的情况。
2)智能化将成为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主流
中国制造在智能制造的大方向引领下,正在从传统的自动化制造,向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方式转型。《中国制造2025》作为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第一阶段目标要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是传统自动化制造的升级,其顺应智能制造的大趋势,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并合理计划排程,同时集初步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
通过将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并配备具有参数记忆、故障诊断和分析等功能的伺服系统;具备多维度在线检测电流、电压、温度、速度等功能的低压变频器和添加各类智能模块的PLC产品,整个工业自动化系统除完成正常的自动控制指令外,还能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可能出现故障的节点或区域,进行事先处理,保障系统连续无间断工作,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3)整体解决方案将逐渐取代单一设备的供销体系
数字化变革及新技术的复杂性促使制造业企业越来越趋向选择有整体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目前,高质量、贴近用户的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正在逐渐代替原有单一的自动化设备供销体系形成一个围绕智能制造的新产业。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层产品会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度会越来越高,“控制+驱动”集成产品,“驱动+执行”集成产品会越来越普及,甚至会朝着“控制+驱动+执行”集成产品方向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成为一个节点的智能终端,具备打造贯穿全流程生产、全供应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控的一体化智能制造方案解决商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2)伺服系统行业的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1)高性能化
高动态响应能力、快速精准定位是伺服系统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芯片运算能力和集成度的提升、编码器技术的升级,电机控制算法、自适应算法均能不断优化,伺服系统的性能也在稳步提升。
2)驱控一体化
驱控一体化是指将伺服系统中的驱动器与上位机控制器集成在一起,实现缩小体积、减轻重量和提高性能的目的。驱控一体化集成可在有效提高伺服系统灵活性、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使伺服系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控制算法,通过共享内存即时传输更多的控制、动态信息,提高内部通信速度。
近年来,中外企业都相继推出驱控一体化产品,一体化集成不局限于驱动器与控制器间的集成,同样也适用于驱动器与电机。传统的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可两两结合集成,用一体化集成的思路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效率的提高。
3)平台标准化
未来,配置有大量参数和丰富菜单功能的通用型驱动器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用户可以在不改变硬件配置的条件下,方便地设置成V/F控制、无速度传感器开环矢量控制、闭环磁通矢量控制、永磁无刷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及再生单元等多种工作方式达到驱动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步进电机等不同类型的电机,并适应不同的传感器类型甚至无位置传感器。
4)网络化和模块化
将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技术,甚至无线网络技术集成到伺服驱动器当中,已经成为欧洲和美国厂商的常用做法,现代工业局域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各种总线标准竞争的焦点就是如何适应高性能运动控制对数据传输实时性、可靠性、同步性的要求。随着国内对大规模分布式控制装置的需求上升,网络化数字伺服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模块化不仅指伺服驱动模块、电源模块、再生制动模块、通信模块之间的组合方式,而且指伺服驱动器内部软件和硬件的模块化和可重用性。
(3)PLC行业的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1)产品规模两极化发展
PLC产品规模一方面将向速度更快、性价比更高的小型和超小型PLC发展,以适应单机及小型自动控制的需要;另一方面,向高速度、大容量、技术完善的大型PLC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复杂系统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和微处理器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对PLC的信息处理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用户存储器容量也越来越大。
2)通信网络化发展
PLC网络控制是当前控制系统和PLC技术发展的潮流,PLC与PLC之间的联网通信、PLC与上位计算机的联网通信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PLC制造商都在发展自己专用的通信模块和通信软件以加强PLC的联网能力,各PLC制造商之间也在协商制定通用的通信标准,以构成更大的网络系统,PLC已成为集散控制系统(DCS)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一体化发展
随着PLC对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对软件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维度的通用产品未来将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体化专机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控制+驱动”一体化将成为行业内各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厂商的发展方向,通过PLC和驱动器产品的一体化,可极大地降低系统成本与体积、提升系统总体性能。
4)模块化、智能化发展
为满足工业自动化各种控制系统的需要,近年来,PLC制造商先后开发了不少新器件和模块,如智能I/O模块、温度控制模块和专门用于检测PLC外部故障的专用智能模块等,这些模块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增强了功能,扩展了PLC的应用范围,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和PLC。公司自主研发了伺服系统、PLC、传感、芯片类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技术涵盖电机控制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算法调整技术、编码器技术、图像识别传感技术、芯片技术等。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产品中主要体现在结构设计、软件算法、加工工艺等方面,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伺服系统、PLC等产品。公司依托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并将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主营业务中,核心技术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和工控芯片等,非核心技术产品包括低压变频器、HMI及数控机床等产品。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始终秉持技术是保证公司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支点,围绕客户价值需求、内部价值需求、未来发展需求作为公司的研发方向。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专利和软著共378项,本年新增67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引进研发人才,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创新优势,针对所在行业的前沿技术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加快了研发项目立项及研发项目进度。由此,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发生了较大增幅。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动力,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牢牢保持企业的技术力、产品力、成本力、市场力、品牌力的行业竞争优势。
1、夯实技术力,长期的技术积累及双轮驱动的研发优势
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是公司核心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禾川科技自成立起就制定了“创新研发驱动市场”的企业发展战略,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长期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并采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双轮驱动的研发模式,在扎实钻研底层技术难题、巩固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与下游客户持续互动反馈,将客户痛点以及行业工艺需求融入产品的开发中,使公司产品不管在通用性能还是行业专业应用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技术层面,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掌握了伺服系统三环综合矢量控制技术、高级智能调整算法技术、高速高精度编码器技术、高速总线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公司的伺服系统、PLC等产品中。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驱动控制一体化SIP芯片集成了主控MCU、存储、运动控制算法和工业实时以太网IP,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
在产品层面,公司采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先进管理工具全面管控产品研发流程,坚持“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规格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策略,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把核心平台技术与行业应用技术相结合,动态调整产品定位,在快速迭代通用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行业定制化产品,使公司具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
研发团队是保证研发设计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公司董事长王项彬先生拥有扎实的工业自动化行业技术积累,带领一支经验丰富、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长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等工作,对行业内技术有着深刻理解;同时,公司还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并在龙游、杭州、深圳、大连、苏州设立多个研发中心,为扩大研发人员规模、维护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研发人员586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0.63%;公司研发投入为15,172.96万元,占本期营业收入的13.59%;公司在研项目44个,公司累计获得专利和软著共378项,本年新增67项。
2、提升产品力,品类丰富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对标主流品牌的产品优势
(1)品类丰富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优势
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出于对产品兼容性、运行稳定性、服务时效性以及成本可控性等考虑,自动化设备生产商更多地倾向于采用一家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并由其提供后续技术服务,由于不同行业的自动化设备差别较大,需要工业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尽可能生产较多规格的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是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能力,集底层核心算法、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制造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厂商,涵盖大中小功率段伺服系统、大中小型PLC等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部件产品,可以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工业自动化产品、高可用的解决方案及高效率的技术服务。
公司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品种规格丰富,全面覆盖工业自动化各领域,可以满足多种行业、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能够促进公司对产品研发、生产、使用的经验积累,取得进一步的竞争优势。
(2)对标主流品牌的产品优势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及行业积累,公司伺服系统、PLC等核心产品的性能与主流厂家达到同一水准。
公司的伺服系统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转矩精度、速度波动率、速度环带宽、控制周期等性能参数方面已接近国外主流品牌同类可比产品水准,并可以配合多种总线控制,拥有自调整、模型跟踪、制振等功能,大幅提高产品易用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抗扰动并保持运行稳定;公司的PLC在指令速度、控制周期、控制规模等参数上已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且内置高速输入计数和高速输出定位,支持多种总线控制类型且安全保护性能极佳。
此外,公司已自主研发出具有较大优势的编码器和工控芯片,在技术先进性及成本优势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公司的磁编码器分辨率最高可达21位,光编码器分辨率最高可达23位,精度可达±20角秒,采用差分串行输出信号,能够有效防止外部干扰,即使在极为恶劣(油污、振动、高温等)的工作环境中也可提供可靠的速度和位置数据,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降低了公司伺服电机的制造成本;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驱动控制一体化工控芯片集成了主控MCU、运动控制算法、存储、工业实时以太网的技术总线,拥有高性能ARMMCU内核及动态配置逻辑架构的双核异构架构,最高运行主频高达1GHz,芯片集成了自主开发的高速实时同步以太网总线IP和高性能实时以太网工业控制总线,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
3、打造成本力,“研、产、销垂直整合”精细化管理下的成本优势
坚持深度制造。公司采用“研、产、销垂直整合”的管理策略,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核心产品自主生产、重要部件自主加工制造的研发生产相结合的模式,保证公司在掌控核心技术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整合供应链。
公司建有自主化压铸、CNC精密加工、电子贴装、自动组装的深度制造产线,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及压铸件生产、到零部件组装的垂直产业链,保证生产弹性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柔性化生产各类非标产品,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及供货的及时性。同时,公司还在现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运用ERP、MEMS系统,将生产工艺与自动化设备有效融合,可以达到各产线信息可共享、最佳产能可规划、生产流程可追溯,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自动化与数字化的融合。
在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通过对下游客户工艺需求的研究了解以及与客户的持续沟通,公司迅速开拓销售市场,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为客户量身打造所需的产品。公司不断将产品及服务切入用户痛点,满足客户方案个性化、产品易用性、价格经济性需求的同时,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也保证了公司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目前,公司控制类、驱动类产品已在各应用层面深入布局并持续延伸,同时在工控芯片、传感和系统类产品上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未来将不断拓展产品线,持续整合产品与下游工艺,旨在为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整套解决方案。
综上,通过坚持关键部件的高自制率、保障上下游供应链的纵向协同、采用柔性生产工艺以及贯穿研产销的信息化控制等精细化管理手段,公司能集中精力研发核心技术、采用更为优质的原材料、减少研发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从而在较低成本下制造出性能更好的产品,相比于国际品牌,性价比优势更为明显。
4、强化市场力,深度渗透下游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优势
公司产品覆盖了工业自动化领域内的控制层、驱动层、执行传感层,产品较为完整,具备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公司深度服务20个以上细分行业,凭借专业的行业定制服务,迅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并获得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在细分行业获取较大的竞争优势,产品覆盖了宁德时代、比亚迪(002594)、捷佳伟创、先导智能、工业富联、顺丰控股、三通一达、隆基股份、蓝思科技、埃夫特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为公司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多年积累的销售网络及时地将产品投放市场,让市场来检验公司的产品,并通过市场反馈来对研发、生产等环节进行适时调整,以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在细分行业具有先发优势。公司已成为自动化第一方阵国产厂家,伺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国产品牌第二。
5、扩大品牌力,快速响应、高效处理的贴身服务优势
工业自动化产品下游应用范围广泛,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对产品存在不同需求,国际知名工业自动化品牌由于境域差异以及成本考虑,基本采用标准化的服务流程,通常客户订货周期漫长、售后服务繁杂,相关厂商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公司在为客户提供性能媲美外资品牌产品的同时,利用本土优势,在多个主要区域建立广泛的营销中心网点,并配备区域经理、技术服务工程师等常驻人员,专门针对客户需求建立起技术服务平台,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优质的贴身服务,公司产品在实际应用情景中的性能表现较外资品牌更具有竞争力,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公司通过培养优秀的技术服务工程师,及时深入了解客户工艺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同时辅助经销商对终端客户进行售前、售中、售后全程跟踪支持。
公司通过核心技术及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国产产业链自主整合、优质终端客户自主开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产品定位,继而在新兴行业中迅速取得先发优势,加深客户黏性,提升行业口碑。
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构筑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一是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不断研究前瞻性技术,夯实技术力;二是聚焦控制、驱动、传感、机电、信息五大领域,提升产品力;三是坚持深度制造,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打造成本力;四是构建立体化营销体系,推行“方案、服务、商务”多维度营销模式,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强化市场力;五是加大应用案例推广,提升行业口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扩大品牌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111,647.93万元,同比增长18.24%。主要系公司在新能源行业销售占比持续扩大及机床主机产品收入增长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55.53万元,同比降低40.7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879.10万元,同比降低63.81%,主要系在研发方面加大了产品线投入,研发费用增加,在销售方面,增加了各细分行业解决方案的投入;综上,公司研发和销售费用大幅增加,导致利润相关指标同比降低。政府补贴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变化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大幅下降。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新产品和技术开发风险
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产品技术涉及控制工程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软件、嵌入式软件、电子、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网络通讯等多学科知识和应用技术,具有专业性强、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研发风险高等特点。
目前,伺服系统和PLC产品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是否具备自调整功能、伺服驱动器响应速度、编码器精度、电磁设计技术、可编程系统软件和PLC总线周期等,国外龙头厂商凭借多年来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对先进技术的不断探索在相关技术难点领域实现突破,国内厂商与其尚存在一定差距。
若公司未能在技术难点上研发成功,将导致无法将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为成熟的产品投入市场,或新产品投入后在综合性能、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指标方面不及预期,将会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若国外龙头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有新的突破,而公司无法进行持续研发缩短差距,亦将对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和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2、核心人才流失风险
技术人员及团队在开发新产品、持续优化算法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生产工艺等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研发创新和工艺提升能力的人才日益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总数为1,913名,其中研发人员586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30.63%。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若公司不能根据行业特点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提供有竞争力的激励措施,可能会导致公司技术人员流失,由此带来的技术泄密隐患、持续研发和创新能力下降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3、核心技术泄露风险
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积累,公司掌握了生产伺服系统、PLC等产品的核心算法和技术,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公司的产品开发及质量控制依赖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公司存在因技术人员流失、技术资料被恶意窃取等因素导致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的工业自动化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产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明显,尤其是和工业制造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等宏观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强相关。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的周期性波动、下游行业存在景气度不达预期等情况,将会影响公司产品销售,可能导致公司订单减少、销售困难、回款缓慢,因此公司存在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风险。目前,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结构升级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若未来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下行,或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资本支出大幅放缓,将会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而公司又未能通过开发新产品及新客户拓展业务空间,则公司存在业绩下滑的风险。
2、伺服系统收入占比较高的风险
伺服系统为公司的核心产品,报告期内伺服系统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高。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若未来伺服系统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现完全替代伺服系统的新产品,或公司的伺服系统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则将导致公司的伺服系统产品收入下滑,并对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自动化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电子元器件、IC芯片、五金件、PCB等。受到近年来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全球主要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均出现产能紧张的情况,芯片等关键物料的供需出现失衡,国内客户对于产品国产替代需求旺盛,导致公司芯片类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物料储备与回货难度加大,采购成本上升。若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原材料采购将占用更多的流动资金,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并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4、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人数逐步增多,公司面临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和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能力,控制成本费用等一系列的挑战,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亦需要进一步优化。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管理人员将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不能根据情况适时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充实相关高素质管理人才,将难以适应公司未来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应收款项回收或承兑风险
本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54,188.87万元,应收票据账面价值为15,554.34万元,应收款项融资账面价值为1,819.39万元,合计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为33.19%,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4.10%,占比较高。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应收款项余额预计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公司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未能有效执行,或下游客户经营情况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导致公司应收款项存在无法收回或者无法承兑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收入质量及现金流量造成不利影响。
2、存货跌价风险
本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45,732.79万元,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为21.21%,占比较高。公司存货主要构成是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因业务规模扩大,公司相应增加原材料和产成品备货,导致期末存货在报告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司可能面临因市场需求环境变化、产品迭代更新、客户订单延迟甚至违约等情形,导致存货减值增加的风险。
3、研发投入风险
本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15,172.9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59%,研发投入金额逐年增加。公司长期注重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持续研发,以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研发活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如果公司较高金额的研发投入不能转化为技术成果或者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效果未达预期,将会限制公司收回相关研发成本的能力。此外,相关技术成果从研发完成到量产的过程中存在不被市场认可的风险,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4、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波动风险
本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28.10万元,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当期实现净利润,主要系员工人数增加,职工薪酬增加;原材料、成品备货增加及应收账款增大所致。如公司未来因经营性投入增加、下游行业客户经营情况恶化、客户回款速度放缓等因素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恶化,公司将会在营运资金周转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六)行业风险
1、市场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压力大
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市场外资企业如安川、松下、三菱、欧姆龙等企业凭借品牌、技术和资本优势,在高端市场仍然占据较高市场份额,以服务中大型客户为主;内资企业起初凭借性价比和本土化优势,依靠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在以中小型客户为主的中低端市场赢得市场份额,再通过持续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向高端市场渗透。
在伺服系统领域,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2022年我国通用伺服系统市场前十大厂商市场占有率合计达71.9%,其中外资企业占据6席,合计市场占有率为38.1%;在PLC领域,2022年外资品牌在我国PLC市场的占有率在79%以上。公司在伺服系统和PLC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3.4%和0.6%,市场份额与国外龙头厂商相比仍然较低。
伺服系统、PLC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由于集成度高,产品设计和工艺复杂,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生产出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产品,进而对产品的生产工艺、部件性能和制造水平进行持续提升。国外龙头厂商凭借在行业内长期积累获得的技术应用经验,在控制性能、产品可靠性、软件核心算法和整体方案方面仍然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
未来公司的产品将会更多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发生竞争。如果公司不能够持续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服务体系、推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则会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出现销售不及预期或打价格战的被动局面,影响公司盈利水平的稳定性。
2、下游市场景气度下降导致业绩下滑的风险
公司伺服系统和PLC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锂电、机器人、激光、包装、物流、纺织、木工等各个行业。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与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下游行业客户预计业务可能会下滑则会减少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并相应减少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
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增大,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下游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若未来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下行,或制造业资本支出大幅放缓,将会导致对各类机械设备新增投资或更新的需求降低,则会对公司的产品需求带来不利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存在增速放缓或收入下滑的情形。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参考第三节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的相关表述。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工业自动化行业格局
全球工业自动化起步于20世纪40-6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至今,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竞争也越发激烈,经过优胜劣汰,形成了以ABB、西门子、安川、三菱为代表的跨国巨头主导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格局。
我国工业自动化起步较晚且缺乏核心技术积累,长期以来,以ABB、西门子为代表的欧美品牌占据第一梯队,以安川、三菱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占据第二梯队,本土品牌处于第三梯队。其中外资品牌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品线,目前仍处于主要地位,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渐升级,传统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外迁至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包括数控机床、精密机械、锂电设备、3C电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成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有了很大发展。根据工控网的数据,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253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传感系统、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市场份额最大,分别占比23.6%、21.6%、20%。
2、伺服系统行业
我国的伺服系统产业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中高端制造业不断发展,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MIR睿工业数据,2022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约233亿元,其中机器人用伺服系统规模约24.7亿元、占10.60%。
我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分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由于需要的技术水平较高,伺服系统市场一直为外资品牌主导。近年来,国内厂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不断加强伺服系统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国产伺服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其在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2022年我国伺服市场中,国产品牌占据约49.8%份额,日韩品牌占据约30.3%的市场份额,欧美品牌占据约19.9%份额;其中,汇川、西门子、松下分别以22.4%、10.4%、7.8%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三,公司在国内通用伺服市场的整体占有率约为3.4%,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二。
2022年中国通用伺服供应商格局对比
随着我国3C电子、机器人、光伏、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在生产制造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需要使用伺服系统来实现产品制造高质量和高精度的目的,这带动了国内伺服系统整体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内厂商凭借性价比、服务快速等优势,逐步改变了原有的外资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并在部分细分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深化、工业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和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伺服系统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快速增长,尤其伴随着国产伺服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产伺服系统进口替代的步伐将会加快,内资品牌在伺服系统的崛起之势将愈发明显。
3、PLC行业
总体而言,我国PLC市场中欧美品牌和日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由于大中型PLC工艺复杂、用户对产品安全性和抗干扰性要求高,外资品牌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占据垄断市场地位。小型PLC主要应用于中低端OEM用户,国产品牌近年来凭借高性价比、灵活的业务模式及在特定行业的定制化机型开发能力,在小型PLC市场实现了行业渗透率的显著提升。根据MIR睿工业报告,2022年我国PLC整体市场规模为169.86亿元,其中小型PLC占49.5%,中大型占50.5%。
受国家政策的扶持、相关行业自动化需求的上升,PLC在锂电、半导体、光伏等新兴行业涌现了大量新的应用机会。国产品牌通过细致划分客户需求、开展定制化售前服务、提升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等方式增强客户黏性、巩固行业地位,已具备在部分细分市场和外资品牌同台竞技的强劲实力。长期而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推进、5G商用催化项目型市场发展、3C技术更新带来电子行业繁荣等因素将驱动我国PLC市场不断增长。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在宏观经济波动压力影响下,未来三年我国PLC市场仍能保持160亿元以上的年销售规模。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用我们的工作,创造美好的生活”的愿景,贯彻“创新、诚信、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经营、技术引领、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成为最具价值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方案提供商。
公司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聚焦“光、机、电、磁、算”等核心技术,产品覆盖“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等。坚持深耕细分行业,攻坚应用技术,推进交钥匙解决方案;积极拓宽产品布局,优化产品矩阵,推进一站式解决方案。
未来规划方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布局。一是立足智能制造,继续深度聚焦通用自动化主业,丰富产品矩阵。二是携手人工智能,协同机器人行业巨擘,扩充机器人应用部件,开启人形机器人新兴赛道。三是实施数字化战略,强化数字化管理,促进效率提升;优化数字化生产,加速降本增效;拓展数字化业务,拓宽业务板块。四是实施国际化战略,树立全球思维,启用国际人才,加速海外布局。
(三)经营计划
公司秉承企业愿景,贯彻企业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构筑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抓住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做大做强主业,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布局传统细分行业,推出创新性产品和解决方案,持续为国内外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公司将按照既定的战略稳步推进,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聚焦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司将全方位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优化,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核心技术展开,通过不断优化现有产品线、加强研发环境建设以及探索新兴技术领域,来稳固市场地位并推动创新发展。
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将继续深耕“光、机、电、磁、算”等领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技术领先。加大在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发投入,打造更为完善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产品优化方面,对现有的控制类、驱动类、电机类产品进行持续迭代升级,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巩固市场地位。推出新一代变频器、触摸屏、工业电机、视觉传感等产品,以丰富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
在研发环境建设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建设环境可靠性、器件测试、无尘等实验室,提升研发设施水平,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提升整体研发实力。
在探索新兴技术领域方面,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高增长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研发人员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招聘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研发人才,为研发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研发人员提供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设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和晋升机会,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团队整体绩效的提升。
在研发管理方面,优化研发流程,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加强跨部门协作,促进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技术保密和专利申请工作,保护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
通过加强研发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优化,不断提升研发实力和创新水平,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研发战略,确保公司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深耕行业细分市场,完善市场渠道布局
深化细分行业解决方案策略,以行业解决方案为导向,紧密结合细分行业需求,技术和服务精准对接行业痛点,引导研发方向。针对大行业全面推行大终端策略,以部门矩阵提供全方位支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在关键行业领域的市场地位。实行渠道生态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技术型系统集成商,建立并完善经销商成长保障机制,为合作伙伴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强渠道关怀,深化与渠道伙伴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共赢。聚焦大客户策略,集中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大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在大客户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市场,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内部管控流程
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多渠道招聘、内部推荐等方式,吸引具备潜力和才华的优秀人才。加强人才评估与选拔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确保人才选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发展。针对不同岗位和职业发展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鼓励员工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晋升机会等,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公正评价和合理回报。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与职业规划,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
加强团队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定期沟通与交流等方式,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4、推行管理变革,优化组织架构,注重产业生态。
公司将推行管理变革,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强化内部沟通与协作,打造高效灵活的运营机制。优化组织架构,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和协同性,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协作。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和维护,与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公司将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健、高效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将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落实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相关决议,在公司规章制度、战略规划、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策框架内,不断优化日常管理与生产业务体系,持续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公司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工作,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公司各项工作,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推进公司规范化运作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来自: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东莞贸发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贸发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本站内容归  上海贸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23807号-1

电话:高雅女士:13918474775
传真:+86-21-37048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