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简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快讯 > 【行业热点】机器“唤”人:机器人时代,人要怎么教?
【行业热点】机器“唤”人:机器人时代,人要怎么教?

“以前我们到企业考察,哪家人多去哪里;现在,人越少的企业越有看头。”6月12日,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技术学校机器人教学负责人陈培茂一边帮助毕业季学生办手续,一边忙着准备着下个学年的实训计划。制造业在近年来的巨大变革,让陈培茂这样的职教一线工作者感同身受。
 
人、机器与制造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机器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智能制造热潮,对普通工人的数量要求降低了,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呼唤则快速提升。顺势而变的职业教育,成为加快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的首选。
 
作为广东省首个获批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的城市,佛山近几年率先探索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机制,中高职机器人专业方向在校生达数千人。有的学校在毕业半年前,学生就被“抢购”一空。
 
如何为智能制造培养真正落地的机器人应用人才?如何帮助学生发掘长远发展的潜能?随着产业发展的深入,学生高质量就业需求的提升,一个个新的难题率先在佛山涌现,让政府部门、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多方共同破解。
 
从“机器换人”到“机器唤人” 重塑职业教育生存之基
 
2012年,担任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机电部负责人不久的杨绍忠,希望探索一些新兴的制造业领域,由此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的建议下,学校购买了两台工业机械臂,老师们一边研究,一边尝试开设相关课程。两年后,该校正式开设了机器人专业方向。
 
“巧合”的是,佛山的其他职业院校大多也从2012年前后开始,逐渐关注和切入机器人应用人才教育。事实上,这并非巧合。在其背后,是同一时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日渐兴起的“机器换人”潮。地处制造业重镇的一大批佛山职校,率先感受到了这股趋势。
 
职业教育依附于产业需求而存在,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就制造业而言,职业教育为工厂一线输送了大量人才。而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许多操作岗位被机器人替换,一线工人的总体需求量降低了。“原先需要一个人的工序,现在可能只需要换成一只机械臂。原先几个人操作一台设备,现在可能是一个人操作几台设备。”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机器人专业负责人徐登峰说。
 
这是人、机器与制造的关系变化。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设备并不能脱离人而运行,从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到应用方案设计、车间安装调试,再到日常的运行管理、柔性使用,以及后续的维修保护,都需要人来进行,只是人的作用和需求变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面临数百万人才缺口。
 
产业的变化,就是职业教育生存根基的变化。在制造一线,对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呼唤,让“机器换人”成为了“机器唤人”。
 
“行业需要什么,我们的老师就会去琢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杨小东说,该校着眼于智能化工厂的全方位需求,成立了智能制造学院,机器人应用是其中的重点专业之一。
 
符合新要求的人才一部分可以从企业原有工人中转岗而来,职校作为第三方提供专业的培训支持。今年5月,一个由20名美的工程师组成的机器人培训班在北滘职业技术学校结业。“他们回去之后,工资会提升10%。”该校副校长周凉凉介绍。
 
一些企业原有的工人参与学习升级的动力不足,或者是企业考虑到人才的可塑性与稳定性,因此更愿意从学校招募新人。广东锦力电器有限公司近期启动了智能化改造,机器人已经到位,但是应用人才却严重不足。该公司希望招揽一批中职二年级学生,这个暑假就直接进厂,开出首月3800元以上、逐月递增的待遇,求才之情十分迫切。
 
从学生家长近年的变化,职校也感受到了变革的推力。“许多学生家长在企业就干这行,机器上手比我们老师还专业。”在已经从教十余年的陈培茂看来,今天的职校学生家长,无论是自身素质、专业水平,还是对教育的理解,都与10年前截然不同。
 
让“差生”逆袭奔向行业中坚 探寻智造人才养成之道
 
“我们一边开课开班,一边摸索这个新专业的培养模式。”徐登峰介绍,该校由于在全省中职较早开始机器人应用教育,几乎没有先例可循。目前,该校的首批机器人专业毕业生有的已经在公司独当一面,有的已经创业成立机器人公司,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从无到有,建立基本的学科框架,是职校机器人应用人才教育的关键一跃。目前,佛山市的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机器人应用相关专业,同时整合资源打造了服务智能制造全流程的专业群、学院。在中职领域,佛山也有多所学校开设了机器人专业方向。各学校的机器人专业及专业方向,每年招生总数上千人。
 
但是,要怎么把这一块块璞玉雕琢成合格的人才乃至行业中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是近几年才大规模推广的新事物,人才培养体制也要新起炉灶。同时,由于传统的观念原因,愿意主动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和大学更少,其中一部分被认为是“差生”。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对机器人应用人才的要求却丝毫不低。
 
2016年,南海技师学院借新校园投用的契机,整合机电等多学科资源成立了智能生产系。在该校智能生产系副主任鲍勇看来,机器人应用是整个智能生产系的一部分,与系内的其他专业相互衔接,最终是要为企业的智能生产服务,解决智能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培养上也要找准定位,基本目标是让他们懂得机器人操作,进阶目标是让他们懂得开发,能够为企业进行集成应用。
 
“以赛代练,练的是老师,老师的成长比学生成长意义更大。”5月下旬,在2019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器人应用比赛中,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的同学斩获金牌,但这不是杨绍忠的终极目标。他表示,机器人专业的老师很难招,更多依靠在现有基础上培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宝”,但是如何让企业积极主动,却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以及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佛地区多所职业院校,都能看到一家企业的名字:广东泰格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尽管目前还只有70多名员工,但是该公司已与多家学校进行合作,向学校派遣资深员工授课、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它不仅为自身做储备,同时也帮助所服务的制造企业引进人才。此外,借助与学校的广泛合作,该公司也拓展了行业影响力与业务接触面。
 
作为国内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高举高打”的培养路线。该校不但以“专业群”的理念对包括机器人应用在内的相关人才进行复合型培养,而且聘请了原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教授、大众等跨国公司特邀专家贝恩德·奥特教授担任顾问,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使学院老师可以把为美的、万和等企业提供的项目服务,凝结成一般化的教学案例,加速学生成长。

校企供需呈现“精准不对接” 破解中高职贯通改革之惑
 
“我希望读完高职再工作。”在胡宝星职校的工业机器人教学工厂训练室,刚刚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器人应用比赛二等奖的龙文迪谈起了对未来的规划。3年前,他抱着学好一门技术的想法,以较高的入学分数进入了学校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中高职贯通班”。
 
龙文迪的50名同学中,也有30人选择了参加高职入学考试,而不是进入企业工作。徐登峰根据近年来的升学经验,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扩招的大趋势判断,这些学生将会几乎100%成功升学。
 
选择了职业学校却不选择就业,一方面是家长不希望孩子过早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学生自身出于各种考虑不愿立刻就业。这一现象在中职院校的十分普遍,机器人专业是其中的典型。数据显示,2018年佛山市中职升学人数为8140人,比2017年增加了1041人。
 
与之对应的是,许多企业也不愿意招聘中职学生。虽然有一部分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兼具的中职学生,在直接就业后很快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但是更多的中职学生进入企业后表现一般。
 
佛山隆深机器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卢佩介绍,该公司总共300余名员工中,约有一半是职校毕业生,但是其中仅有少数几名中职毕业生,而且应届中职毕业生数量为0。“曾经与一家中职学校合作,当时学校提供了一批学生,最后一个都没能成功留下。”她认为,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受教育年限的原因,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上都难以满足该企业要求。
 
隆深机器人不是孤例。泰格威机器人、华数机器人等与职业院校建立广泛合作关系的机器人企业,虽然也为中职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但是最终留在企业的并不多。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负责人张欢认为,中专生在机器人组装、日常操作方面没有问题,但是在逻辑、软件等方面有所欠缺,未来提升空间相对较小,“工作五六年后,大专生可能工资过万元,中专生可能只有五六千元。”
 
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企业需求,力图做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如今却面临着学生不愿去、企业不愿招的“精准不对接”处境。有的中职机器人专业教师甚至疑惑,“我们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说企业和中职学生都将高职视为追求的目标,那么加快中高职贯通培养改革就是当务之急。今年初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从广东省到佛山市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方案,也都将贯通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从高职院校的视角看,中职的存在和发展对其培养优秀人才至关重要。杨小东介绍,目前顺职院的机器人专业针对普高生源和职高生源的不同特征,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普高学生在逻辑方面有优势,而职高学生的优势在动手能力,二者需要结合起来。但是普高教育自成体系,只有中职才能为了高职院校提前调整相应课程和培养方案,为高职学校提供更合适的生源。

■链接

顺德两所职校的校企合作“零投入”样本:

让学生在学校

面对真实产业
 
校企合作好,人人都知道。在机器人职业教育领域,离开了校企合作也就意味着职教离开了生存之源。但是,校企合作在学校一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难题;在企业一面,存在着投入积极性难以激发的现状。尤其是在中职阶段,这一问题尤为显著。
 
广东泰格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主动为学校提供服务,在招才引才和商业方面均得到了收获,是企业自我激发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一个样本。但在学校方面,仍然由于各种客观限制和学校的思路原因,较少取得突破。勒流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勒流职校”)和北滘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北滘职校”),则在理念和实践上开创了新的范例。
 
2016年底,顺德区勒流智能制造中心在勒流职校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共建,服务当地家电五金产业转型升级。从此,勒流职校在机器人培养上进入了快车道,迅速发展出“产品化项目教学”的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
 
北京威树等离子焊接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三扬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与学校合作的机器人企业在接到订单后,将会挑选出一些“分包”给勒流职校进行。这些都是真实的项目,未来将应用到各个现实的生产场景中。学校师生需要进行的是完成应用方案的设计、机器人和相关设备的安装以及各项调试工作。这些项目可能是一个小的工作站,也可能是一条整体的生产线。师生们在完成工作后,这套设备便被送往客户手中。
 
由于是真正面向的项目,有用户的使用标准、有交付的工期等限制,使得经过这种项目训练的学生,在学校就已经“上过战场”,能力将获得极大提升。当然,由于场地和项目数量有限,不会所有学生都参与每个项目,也不会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整体性的训练。老师在每个项目里,会从前期的教学中进行观察和筛选,将学生安放到不同环节,其中有一两名优秀学生将会从整体上辅助老师把控项目全局。
 
勒流职校将这种模式称为“产品化项目教学”。该校机器人教学负责人陈培茂介绍,学校不去市场上主动接单,只是从合作企业推荐的订单中筛选既有挑战性、又符合学校师生实际情况的项目来做。学校也不从项目中获得经济收益,只是相当于享受了免费的“教具”,学生和老师都在一线实操中获得技能提升。
 
北滘职校“4个零”模式,与佛山海格利德机器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教学工厂相似,但更为系统化。
 
何为“4个零”?北滘职校副校长周凉凉介绍,首先是“政府零投入”,海格利德投入了上千万元,为学校提供教学所需装备;其次是“设备零折旧”,各项装备均在项目完成后交付客户,不存在一边使用一边折旧的情况;“产教零距离”,即各个项目面向真实产业、真实企业、真实场景,避免了学生在一般的实训中心“模拟练习”所造成的学校所学与产业所需脱节的问题;“安全零风险”,则是指学校不从中获取经济收益,也不将国有资产转让,避免了公办中职院校当前存在的一些法规限制。
 
“我们不但花了很多精力设计模式,而且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有慎重考量。”周凉凉介绍,目前该校的合作企业在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应用上经验丰富,拥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通过其他企业不一定能接触到。“对于学生培养来说,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是至关重要的。”他说。     熊程

东莞贸发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贸发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本站内容归  上海贸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23807号-1

电话:高雅女士:13918474775
传真:+86-21-37048779